产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 尊龙人生就是搏 > 非遗匠心 历经百年风雨的上海绒绣

非遗匠心 历经百年风雨的上海绒绣

时间:2024-06-05 01:4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上海绒绣,是中国刺绣艺术和西洋美术相融合而诞生的一种独特绣艺,既有江南传统精湛的手工艺技法和欧美装饰艺术表现特色,又有融汇贯通、自主创新的海派风格,目前主要分布江浙沪一带流传。

  《上海二轻工业志》记述:绒绣起源于意大利,20世纪初传上海。1918年美籍犹太人福斯特格莱开设谦利洋行经营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及绒绣、花边等产品。谦利洋行中国买办杨鸿奎包揽全部订单并在黄浦江沿岸开办绣花厂和绒绣习艺所,培养了一大批绒绣优秀人才。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外商纷纷回国,上海绒绣业陷于停顿。1945年“抗战”胜利,外商重返上海,绒绣业重新恢复,至1946年有三四百刺绣女工。

  新中国成立后,刺绣工艺社与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高桥绣品厂”,后更名为“红卫绒绣厂”和“东方绒绣厂”,鼎盛时期成为上海最大的绒绣加工厂,全国外贸出口基地,还被授予全国轻工业创汇先进企业。

  自1993年起,由于改变经营体制,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老厂包袱沉重,手工利润微薄等原因,很多绒绣企业面临倒闭,绒绣技术濒临失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传统技术,为上海绒绣培养绒绣接班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021年,“绒绣”被认定为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陈遂昌(曾用名陈学湘)从小居住在现在的黄浦区福州路湖北路,解放后不久举家搬迁至浦东。陈遂昌从小受家庭文化的耳濡目染,对绒绣产生很大的兴趣。其爷爷陈佑祥有一群教会的朋友,其中有绒绣工作者。所以,陈佑祥便学会了绒绣的手艺。陈佑祥一直遵循“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信念,把绒绣技术传承给了陈贤庭(陈遂昌父亲)。陈贤庭遵循家训,要让孩子从小学习一门手艺,且一直相信手艺传男不传女,便将绒绣的技艺传授给了陈遂昌。于是在1959年陈遂昌初中毕业后,其父亲陈贤庭向厂方推荐,年仅17岁的陈遂昌便来到上海东方绒绣厂学习绒绣工艺。

  在学徒期间,无论在家里还是工厂里,他都虚心向父亲讨教绒绣技艺,不久便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绒绣制作的全部工艺过程。1963年,陈遂昌全面负责绒绣设计工作室的工作。在父亲倾力指导下,陈遂昌在工艺制作方面作了新针法的探索。在1965年举行的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崭露头角。1974年陈遂昌制作的新针法绒绣艺术作品“花篮”参加上海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得外商无数订单。

  到如今60多年来,陈遂昌一直坚持自己绣制,以及辅导绒绣工人、爱好者绣制绒绣作品。尤其在陈遂昌退休后,长期活跃在各个社区、学校,传授绒绣技艺。在2015年,更是被黄浦区南教业余学校聘请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大使,基本上每周五开设一堂绒绣课程,他亲自授课,从设计到制作,培养了很多绒绣爱好者。

  至今,陈遂昌老师还坚持为社区、白领、学生授课,传授绒绣设计及制作技术,同时经常把新的思路和理念运用在实际课堂上,让绒绣艺术永葆青春、后继有人。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